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技术应用 » 正文

现阶段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现状与对策研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7-15  来源:中国体育器械网
核心提示:  现阶段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现状与对策研究戚白云,赵先卿(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安淮北235000)民健身运动开展中存在体育人口的年龄结构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特点、健身意识淡薄、政府的投入欠缺、

  现阶段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现状与对策研究戚白云,赵先卿(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安淮北235000)民健身运动开展中存在体育人口的年龄结构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特点、健身意识淡薄、政府的投入欠缺、体育指导员培养力度不够、负荷强度的控制等问题。提出加强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宣传引导;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构建场地设施;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建立完善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等相应对策,从而为我国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开展起到重大指导性意义。

  1前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特别是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以来,参与健身活动已渐成为一种人们较为普遍的行为,追求健康成为当今社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全民健身运动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是一项由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有目的、有任务、有措施的系统工程。它以群众体育为主,依靠社会,充分组织和调动全体国民投入到各种形式的体育运动锻炼当中来,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身的目的。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迫切需求,要求一批具备科学指导能力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投入其中。因此,社会体育指导员就成了发展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增强公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对推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2.1经常参加锻炼的体育人口状况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我国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全民健身运动作为一项全民参与的大型活动,参与人数与体育人口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群众体育发展程度与水平的重要指标。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报告结果中的数据显示!

  1996年我国城市居民中16岁以上有34.34R的人参加一次体育活动,达到体育人口的15.50%;2000年调查报告中显示,无论是参与体育运动总体人数还是体育人口的比例,都明显比1996年有所提升,尤其是体育人口提高的幅度极为明显,可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年龄结构极不合理,体育人口的年龄结构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趋势。虽然近几年格局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与前期相比,60岁以上的体育群体提高幅度*大。30 -45岁这一年龄阶段的人群比例*小,中青年成了体育人口的弱势群体。其重要原因是社会在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事业已成为他们的主要目标,“缺乏余暇时间”“没有体育设施”“没兴趣”“工作负担重”“身心已很疲劳”和“经济实力不足”等已经成为主要原因'所以使这部分人忽略了体育锻炼,这与国外大众体育以中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项目(2007YXM299)青年为主的体育人口形状相比呈现很大的差别。

  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中,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状况也呈现显著的特点。据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口的职业也呈现了显著变化,有职业的体育人口在扩大,无职业的体育人口在缩小。

  2.2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状况根据我国体育人口年龄结构特点分析,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对运动项目的选择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如表1所示⑷。

  表1对不同年龄组在运动项目选择的调查人数保龄球网球羽毛球台球健美(身)操游泳太极类气功类兵乓球30岁以下岁60岁从表1调查结果可以清楚看出,30岁以下和31 -45岁体育人群以竞技性活动为主,主要以乒乓球、网球、台球、羽毛球、保龄球为活动项目,虽然选择项目基本趋于一致,但是追求目标是不同的。前者选择项目主要是为了健身、形体健美为主,后者选择的项目不仅单纯为了娱乐身心,锻炼身体,有的是为了工作和生活需要;另外,后者项目选择上逐渐向老年人活动项目靠近。而46 -60岁的体育人群在项目选择上与前两者截然不同,主要是以健身操类、太极拳、气功类为主,因为这些项目以其特有的节奏感、韵律感和艺术表现力吸引了这部分人群,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身体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愉悦精神。

  2.3体育场馆和设施利用状况场馆和设施是体育运动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也是全民健身运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综观我国历史,虽然经历多年努力,政府在体育场馆和设施建设上都有了很大的投入,但距离满足人民大众的需要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场馆数量严重不足,建设速度极为缓慢,人均占有场地数量仍然很低,即便是北京、上海这样国际大都市也是如此。即使建起各类不同的体育场馆,但这些场馆的归属权和经营权也都发生显著的变化,大部分被私人承包经营,许多场馆器材不能向大众公共开放,这样,公共型的场馆数量在不断减小,从而导致参与运动的人口数量不断减少,这时人们把自己的锻炼场所就投入到社区健身器材上。因此,收费的体育场馆锻炼人群数量也就随年龄增长情况呈现下降的趋势。

  2.4大众体育的消费状况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健康**”的指导思想不断涌入人们的脑海,体育锻炼越来越受到重视。体育消费已成为大众消费领域所读到的新话题“花钱买健康”的理念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

  这时体育已从福利向消费过度,从而走向市场化。通过资料表明,即便“健康**”指导思想慢慢被人们所接受,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不同地区和人群间存在经济、文化、传统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所以消费水平存在不均衡。调查表明:中国目前体育消费水平偏低,300元/年以上的占8%,200 -300元/年以上占95,100-200元/年的占18%,0-100元/年的占37%,无体育消费的占28% +5-.其中,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体育消费水平也存在显著特点,如市、城乡差距严重,东部沿海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城市高于农村等。

  2.5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状况从1994年6月10日颁布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以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数量上迅速增多,遍布全国各地。随着我国体育导员数量的增加,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有明显增加趋势。到目前为止,根国将会有一支60~65万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基本上接近社会体育指导员与总人口千分之五的比例,这样才能有助于促进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然而,目前我国所具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与之具有一定的差额。不仅如此,在这些社会体育指导员中,还存在各级别之间的数量比例不协调;年龄结构不合理。显示:41-50岁的占31.43%,31-40岁的占27. 18%,50岁以上的占26.1%,其中9.23%是61岁以上的,30岁以下的仅占15. 27%+7-.另外,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不仅年龄偏大,从事体育工作年限还不长,其中5年以内占据29.38%10年以上占32.30%;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结构不合理,需要加大力度进行优化。

  文化层次方面0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文化层次较低,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更低;从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出,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7. 3%,高中占45.6%,初中占39.4%,初中以下占7.7%,在文化层次上至少有50%的社会指导员学历偏低或缺乏体育专业基础知识。

  在区域方面更为显著,经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相比,不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占有一定的明显优势。

  3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亟待解决的问题3.1培养全民健身意识全民健身计划的普遍推广,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强盛,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尽管全民健身计划在我国已颁布和实施,但是它缺乏宣传力度,人们的健身观念和意识还需有待加强,尤其中青年意识较为淡薄,认为自己身体强壮不需要锻炼,这样就进入了健身观念的误区,“没有病就是健康”这种朴素的健康观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要摒弃“无病即健康”的认识,不能单纯从不生病的角度来给健康下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TO)界定: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患,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康不仅仅是不生病,它应包括正常的心理、生理、精神状态和对社会的适应性。健康是人人追求的崇高目标,也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本保证,尤其是中青年更应该参与其中,因为他们是社会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主力军。

  因此,要增强全民健身意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建立积极健康的全民健身意识。

  3.2积极动员健身活动*少的人群参与健身根据近几年国家体育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青年这一部分人是目前参与健身活动*少的人群。因为,这部分人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一个和谐家庭的领导者,社会和家庭不仅需要他们的各种知识、本领和能力,更需要他们的身体。要让他们认识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真正内涵。目前,事业和人际关系已成为影响中青年男子健身的主要障碍,而家务则是影响中青年女子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主要因素,如果能把这部分人群从电脑游戏前引到郊外散步,从电视机前引到健身房、运动场,亲身投入到健身运动这一行列来,让他们体会到健身的乐趣和益处,这无疑是推广全民健身计划,扩大我国体育人口数量的一种*有效的举措。

  3.3加大投资力度,推进全民健身的持续发展在消费观念上持有不同的观点,所以部分地区开展的并不是太理想,主要是缺乏一定的资金作保证,这就需要政府给一定的扶持,把全民健身计划这项活动落实到实处。据2001年中国群众调查的结果报告显示,全民健身活动各活动地点的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为保证场馆的运作,除政府投入外,更多是靠自己的收入,有自办俱乐部、租赁体育场馆设施、出售会员卡等,这些费用的主要来源是参与健身的消费者,因为体育场馆搞经营只是为了保证一种良性的循环运行。为确保群众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政府应该鼓励社会各种形式的团体,引导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体育市场的开发,从而在更大更广的程度上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3.4高度重视和保障体育指导员的培养为了发展群众体育事业,真正提高全民体育锻炼的水平,就必须重视体育指导员培养,如果这一*根本的保障都不能明确实现,那么不管其他方面的条件多么完善,其他各项事业取得多大的成绩,一切都将陷入本末倒置的错误之中。所以,有关部门首先应出台明确详实的体育指导员认定制度,地方政府、公共社会团体、体育协会应为体育机构、场所、社区配备体育大学毕业或参加过体育指导员培训、具有资格证书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3.5选择适宜的负荷强度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过剩导致的肥胖现象层出不穷,“减肥”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敏感话题。

  这时人们就会把目光投入到健康上来,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然而,增进健康的主要途径是参与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效果好坏是一个人获得健康的主要因素。据芬兰科学家报道-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比不运动的人早死率低56%,偶尔运动的人比久坐不运动的人死亡率低23%,可见运动对人体寿命影响的程度。由此可见,过高的运动负荷会损害健康,过低的运动负荷会达不到健身的目的,那么选择适宜的负荷强度也就成为进行身体练习获得健康的有力保证。

  通过现代健身领域科学研究数据表明,通过体育锻炼获得健康一般以有氧运动代谢为主,中等强度为宜。中等强度体育锻炼活动是指一般每周消耗4186.8热量的体育活动,其吸氧量达到*大吸收量的60%.而每次锻炼时保持心率100-120次/分,应占锻炼时间2/3左右为*佳+ 10.实践证明,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明显减少患有冠心病、癌症、糖尿病等一系列“文明疾病”的可能性,其益处明显大于大强度的体育锻炼。对大众而言,经常参与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对获得健康活动的人们是足够的,但是并不意味就不能参与大强度体育锻炼了,对于不同的人群,要因时因地而宜,采取相应适宜的负荷强度,*终达到健身的目的。

  4对策4.1提高认识,加强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宣传引导大力加强宣传力度,使居民对“全民健身工程”的认知提高,理解全民健身工程的伟大意义。根据现有条件和状况,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根据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书籍,广告等媒体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增强居民健身意识,提高居民对健身的认识水平。

  4.2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构建场地设施体育场地也应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一是体育场地要考虑“全民性”。根据体育人口的年龄结构、社会阶层、活动项目等特点,对体育场地规划建设,要符合实际,具有特色。二是体育场地建设要有新的理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健康的基础上,向“多功能”和“场园一体化”的格局方向发展+ 11.三是积极开发农村和社区体育场地,为构建全民健身活动服务体系而努力。

  4.3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在我国发展较晚,1994年我国才正式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针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目前现状,一是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主动承担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任务;二是要通过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工作分配困难原因进行客观分析,结合当前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当紧缺的现状,提出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新途径+12,5三是鼓励并支持对健身锻炼的爱好者与社会体育指导员一起参与全民健身的指导工作。

  4.4建立完善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机构的建立是社区全民健身活动的基本保障,要建立健全社区社会体育组织,扩大覆盖面,形成服务机制。首先,建立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以体育、民政、文化等主管部门为指导,社会各界、各单位积极参与的管理机制。其次,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应在政府的直接指导下,形成有机构与职责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服务网络体系。再次,街道办事处作为社区直接行政领导机构,应承担起各社区体育管理和服务职能,应设立社区体育管理和服务部门,配备专职体育干部,在体育行政部门指导下开展工作5结束语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群众体育活动开展存在问题可以归结为人们的健身意识观念淡薄、场地设施资源缺乏、数量短缺、开发利用不足、经营管理不完善、法制制度不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严重缺乏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政府及各级体育部门应该出台一些关于鼓励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政策,克服由于这些不利因素给全民健身运动所带来的影响,创造出有利于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公平环境,这就要求全社会都要重视,从实际出发,全面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并推向新的高峰,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倡导先进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鲁ICP备15037425号-9      

鲁公网安备 37030402001376号